怕老师也会遗传???
“怕老师”也会遗传?
前几天,一个朋友找我诉苦:
她家孩子已经连续两次被新来的班主任在家长群里点名批评了,原因是没礼貌,见了老师总是装作没看见,或者低头绕开,说过几次也没用。
朋友觉得挺郁闷,她了解自己的孩子,比较胆小,但绝对不是没礼貌,可同时又几乎是下意识的,在群里给老师连连赔不是,应声答应好好教育孩子。
后来,她果然“教育”了孩子一顿。
我问她怎么教育的?
她说:按照老师说的,批评他没礼貌、不尊敬师长,扇了一耳光让他长长记性,还罚他写了检讨,保证下不为例。
我有点儿吃惊,不是刚刚才说,知道他并非没礼貌吗?
朋友叹了口气:是啊,孩子从小就这样,见到长辈就有点怯生生的,但还是很懂事的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,不自觉地就认同和遵从老师的话,结果委屈了孩子,这就是我苦恼的地方。
自从“家长群”现象频繁登上热搜后,据我观察,类似朋友这种家长不在少数。
“敢想不敢言”的背后,一方面是由于“共生性”较强,总与孩子“共荣辱”,一旦孩子在群里挨了批评,碍于面子选择对老师言听计从;另一方面,则是由于“权威恐惧”。
比如见到权威时心跳加速、言语不清、刻意回避等,在这类家长身上就是:无意识强迫性认同,不敢交流内心真实想法。
有人奇怪,都离开校园几十年了,一个成年人还会怕老师?
事实上,一个在单位怕领导的成年人,如果同时存在上述提到的“共生性”,那么他会被带回至“师-生”情境中,就极大可能会继续怕老师,哪怕并非自己的老师。
有意思的是,这类家长的孩子,大部分也相对比较畏惧权威,比如我朋友的孩子,怕老师已经到了“绕着走”的地步,就是典型的权威恐惧。
难道心理状态也会遗传?
产生恐惧的“两把刀”
心理状态本身不会遗传,却会借由环境影响而“遗传”。
如果我们注意观察,会发现其实每一个人都对权威有一些敬畏心理,只不过程度不同。
从社会学和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,在漫长的人类族群进化历史中,“权威机制”是统御整个族群力量的基础,无论是抵御外敌还是在族群内部获得更多生存、繁衍资源,服从权威都是最有利的选择。
与生存有关的创伤,将“权威恐惧”深深刻进了人们的集体潜意识里,面对把握着“生杀大权”者,人会无意识地表达谦恭,甚至是讨好。
一定剂量的权威恐惧是有积极意义的,既能保持系统内部的权力边界,帮助系统运转得更高效,又能保护自身的生存与发展。
但往往,原生家庭会成为“另一把刀”,加重个体对权威的恐惧程度,造成自我功能损失。
我的那位朋友,父亲是一名部队干部,母亲是一名老师,从小家教森严,父母对她非常严苛,要求她绝对顺从和听话,稍有不顺心意的地方,就是一顿打骂。
在这种“专制型”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,一般会往两个方向发展,一种是“阉割型”,一种是“反抗型”。
“反抗成功”的孩子比较幸运,通过叛逆期顺利找回自我,“阉割型”的孩子由于真实自体发展得非常脆弱,会表现出两方面特点:
① 恐惧的泛化
小时候怕父母,读书时怕老师,长大后怕领导,基本上一脉相承。
还是那位朋友,前阵子因为跟高管汇报工作时过于紧张,把方案讲得乱七八糟、逻辑不清,刚丢了一个晋升的机会。
因为声色俱厉的父母在孩子心中留下了权威的“原型”,“你强我弱”的互动模式也已经被内化,以至于今后遇见的每一个权威,都会自动带出曾经的恐惧和焦虑。
而且,朋友遇见的刚好是一个面目威严的高管,与潜意识里父母的“原型”完全吻合,所以那个瞬间她完全退行为小孩,限制了正常自我功能的发挥。
② 极度渴望外界认同
他人的肯定和认同是他们微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的唯一来源,等同于“精神食粮”,不可或缺。
而权威往往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意见,一旦被权威批评或者质疑,这种威力几乎能将他们单薄的自我瞬间夷为平地,为了避免自我崩解,他们会下意识地选择顺从权威。
这就是朋友“强迫性认同”老师的原因。
两者叠加,一个权威恐惧者就诞生了。而遗憾的是,朋友沿袭了她父母那一套管教方法,正走在将孩子如法炮制成另一个自己的路上。
恐惧,其实是在掩饰
此外,曾奇峰老师对于权威恐惧还有一个解释——隐藏对权威的谋杀性攻击。就是说,一个人对权威的恨意和攻击性太强烈,如果不拿恐惧来掩饰一下,可能真的会杀死对方。
举一个例子。
去年,山东青岛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“弑母案”,案件中的死者是一名离异女律师,而杀死她的是正在读高一的女儿。
并且,女儿并非激情作案,而是蓄谋已久,准备了作案工具,借口给妈妈按摩的机会,用绳子将其勒死。
旁人眼中,这个15岁的姑娘是一个懂事听话的“乖女孩”,很有礼貌,话也很少,根本无法将她与“杀人犯”联系在一起。
而问及作案动机,女孩只有淡淡的一句:她对自己的管教太过严厉了。
从这个悲剧中,我们可以看到,女儿平时对母亲战战兢兢的“乖巧”,沉默寡言的顺从,都是在用“恐惧”防御“攻击性”。
由于母亲过于专制严厉,女儿心中的怨恨越积越深。作为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少女,一边是渴望挣脱母亲做自己的冲动,一边是有限的心理容器被无限的恨意冲破,曾经的防御机制失效,攻击性彻底爆发,酿成惨剧。
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“反抗型”孩子身上,而且是因“反抗失败”走向极端的个例。但类似的防御和掩饰,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。
比如,一个对老师唯唯诺诺、言听计从的家长,在老师调离班主任岗位之后,写了一封信举报她;一个对上级马首是瞻、卑躬屈膝的员工,在领导“官斗”失败之后,反而成了踩他踩得最狠的人。
内心对权威不认同,而自身力量又太弱,无力反抗,只能被迫顺从,这种冲突足以将人撕扯分裂成“阳面”和“阴面”。
“阳面”在恐惧、讨好、奉承,掩饰着“阴面”的愤怒、攻击和罪恶,等待机会破土而出。
修通之道
过度的“权威恐惧”本质上源自于他力量在心理层面的严重不对等,将强大全部投射给对方,将弱小全部分裂给自己。
那么,我们或许可以通过“力量纠偏”来做一些修通。
① 削弱对方力量
这里的削弱,不是真正付诸行动,去打压、伤害对方,而是意识到权威并非无所不能,他的强大也只在一定的范围内、一定的程度内,是有局限的。
有个笑话: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,见到老板每次都止不住发抖,有一天突然好了,别人问他怎么回事,他说“我今天撞见老板上厕所,原来他也只是个普通人而已,瞬间就不害怕了”。
仅仅是将自己与老板放在同一个“普通人”的位置,就感觉到力量悬殊得以调节,恐惧减轻不少。
所谓的“多与领导接触”,原理就在于此:通过增加现实的碰撞,削弱对权威的“强大投射”,将其作为“拥有一定权力的普通人”来看待。
这意味着:在游戏规则内,我尊重你的权威,但在游戏规则之外,我们是人格平等的人。
② 增强我方力量
这是修通权威症结的关键,意思是:通过发展自己的心智和人格,强化真实自体的力量。
比如,无论在老师、领导或专家面前,总是有一类人,能够在对权威保持尊敬的同时,适时、适当、充分地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,泰然自若,与其侃侃而谈。
这背后,是经年累月锻造出来的坚固有力的真实自体在做支撑,在他们心里,表达真实的自己,并不会被剿灭和摧毁,即使对方不认可,我依然存在。
而这类人,也更容易被看见、被理解、被赏识,与权威相处更融洽,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。
当然,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且需要有相对稳定、成熟的客体陪伴,帮助完成内化模型的更替。
相对于成人,处于人格成型阶段的孩子,纠正起来要容易一些:提供开明、自由的环境,鼓励他们与大人平等对话、表达想法,慎用惩罚机制,自然就会长好。
回到我朋友,真诚而充分地与老师沟通孩子的真实情况,或许才能够在双方的努力之下,帮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。
付丽娟老师曾说:在修通与权威的关系理历程中,不是不恐惧权威,不是不紧张权威,而是有力量与权威对话。
愿我们和我们的孩子,都能发展出这样的力量。
2021-04-27
2021-04-27
2021-04-27
2021-04-26
2021-04-26
2021-04-26